有关得心应手(dé xīn yīng shǒu)这个事件网友怎么看?

最后编辑时间:2024-03-26 14:08:18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一个单位的建设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部队伍的思想水平。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是促进干部丰富内心、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更是帮助干部增强“三个能力”的重要渠道。

  为此,市畜牧中心党委在全体干部职工范围内开展“坚定文化自信·激扬奋进力量”月读一书活动,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养成良好读书习惯,每月至少品读一本好书,畅谈体会感悟,谋划工作新篇,进一步推进中心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领域的经典着作,费孝通深入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特点,挖掘并揭示了中国乡土文化的深刻内涵,这本书虽然反映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乡村社会的面貌,但对目前乡村空心化等问题及基层治理仍具有借鉴意义。

  《乡土中国》是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从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等方面论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

  分为14篇,包括:《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和《从欲望到需要》,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的社会结构、道德体系、礼法、乡村权力的分配、血缘地缘等各方面

  其中《差序格局》讨论了乡村社会的“私”。通过对比中国乡土社会和西洋社会,提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这种以“己”为中心,通过有差等的次序和一根根私人联系而构成的网络,带有明显的自我主义的色彩。差序格局下,人际关系像“涟漪”,亲疏厚薄从内向外递减。

  以差序格局为基础,费孝通继而阐释了道德、家族、男女关系等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问题,接下来他谈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在礼治社会中产生的是以地方士绅为代表的乡村自治,他提出“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传统乡村社会中,氏族之礼、文化传统是维持运行的无形“权力机构”,人们在长年累月的教化过程中主动服膺于传统而遵从礼治秩序。这时的治理重点在于用礼教维护既有秩序、对人实施教化,并不在于如何发展生产和改善民生。同时还有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等这些传统社会的治理方式,都建立在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上,它们以一种民间自治的手段对地方日常社会事务加以管理。

  这本书写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距今已有近百年,中国社会在此期间经历了战争、新政权的建立、土地改革、改革开放等多个具有历史性标志的事件,农村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经济水平逐渐提升,城乡差距拉大,但这些治理方式仍具有借鉴意义,尤其是目前乡村社会因亲缘、地缘关系而结成的熟悉社会、圈子社会的差序格局并未完全改变。

  作为一名在基层锻炼的选调生,在村工作的这几个月,我对差序格局下形成的人情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乡土中国》中所提到的治理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无讼”,有位村民反映村里有人没有提前通知他,就把他的耕地改成了铺水管的路,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清除了石子种上玉米,结果被人找上门来,双方在这块地如何使用上产生了矛盾,对方因为这件事始终拒绝这位村民用水井,造成了这一季的歉收。

  这种情况下刻板教条、机械执行的唯政策理论是行不通的,需要考虑到村民的诉求,应该采取更温和的调解方式,为他们搭建交流的平台。

  《乡土中国》给我的另一个启发是基层工作中争取群众信任的一个方式是与村民们建立更多联系,对于村民们来说,我是一个“外人”,难免会对我缺乏信任,顺利推进工作需要多到村民家中、大棚中与他们聊家常聊收成,和村民们变成熟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