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搭台唱响改革大戏央地国企“三年磨剑”见真章

最后编辑时间:2024-01-18 21:18:06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座谈会提出,要推动中央企业做好提质增效开局起步工作,努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开门”即发力,2024年以来,央地国企密集“落子”市场化资产整合。其中,新湖中宝引入衢州国资作为第一大股东,开启地产业务“有序退出、有序替代”的转型之路;中国稀土集团成为广晟有色新任实际控制人,推动行业走向集中有序发展,增强我国稀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整体来看,国企改革“三年磨一剑”,现已步入战略收获期。2020年以来,央地国企沿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线,不断内强质地、外塑形象。在资本市场,以沪市为例,上交所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支持央地国企稳步提升经营规模及质效,持续加大研发创新力度,积极发挥股权激励、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手段的作用,上市公司质量得到显着提升。

  2023年前三季度,沪市央地国企合计实现营收29.85万亿元,同比持平;合计归母净利润为2.83万亿元,同比增长2.61%。其中,沪市央企分别实现营收21.34万亿元、归母净利润2.23万亿元,分别贡献了沪市整体超五成的营收和超六成的净利润。超440家沪市央地国企营收同比增长,近450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在沪市业绩增长公司中的占比分别为超三成、近四成。

  可以看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沪市央地国企经营规模及质量稳步提升。数据显示,沪市央地国企总资产、总营收、总利润规模分别由2019年末的214.39万亿元、30.77万亿元和2.75万亿元增至2022年末的284.13万亿元、39.98万亿元和3.4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分别达到9.84%、9.12%和8.12%,累计增幅分别达到32.53%、29.91%和26.4%。

  与此同时,沪市央地国企经营质效显着改善。从盈亏面看,2022年,沪市央地国企632家实现盈利,占比约83%。其中,583家连续三年实现盈利,占比约76%。从资产收益看,2019年末,沪市央企、地方国企整体ROE分别为10.45%、9.94%,分别低于沪市整体0.16个、0.67个百分点,2022年末则分别提升至10.11%、9.38%。从杠杆水平看,2022年末,沪市央地国企资产负债率中位值为52.43%,其中实体类公司资产负债水平为50.05%,较2019年末分别下降0.54个和0.88个百分点,负债水平保持相对稳定。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沪市央地国企共推出股权激励方案133单,较此前三年(2017年至2019年)84单的数量明显增加。同时,激励强度也有所提高,2020年至2022年推出股权激励方案的沪市央企股权激励股数占总股本比重中位值为1.44%,显着高于此前三年0.99%的中位水平。2023年,沪市央地国企共推出股权激励方案27单,激励股数占总股本比重中位值为1.65%。

  从行业分布看,除计算机、生物医药、电力设备、电子等科技成长型行业,交通运输、基础化工、建筑装饰等传统行业的占比也较高。

  一是横向资源整合,强化核心竞争力。例如,中国动力通过重组将集团下属柴油机动力业务进行统一整合,在解决同业竞争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了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中航电子换股吸收合并中航机电,通过将航空电子板块和机电板块有序整合,打造航空工业集团的机载业务整体上市平台。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