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乡村老师叶连平自己捡菜叶子吃却花上万元给学生买电脑

最后编辑时间:2024-11-21 07:04:17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1983年,被父母逼着辍学的常久明,正郁闷地在地里帮父母干活,忽然远处有个亮点,晃晃悠悠地越来越近,改变了他的一生。

  常久明家距离学校有5公里多,想要来这里,得翻山过河,更何况当时还赶上了汛期,叶连平到的时候,裤子上的泥点子都还没干。

  随后,叶连平跟常久明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常久明成绩优异,因家里困难就辍学实在可惜,自己愿意资助他上学。

  可当时的常家父母,一心想要常久明去学裁缝赚钱,最终,叶连平没能说服他的父母,黯然离开。常久明躲在暗处,看着叶连平的落寞背影逐渐融于夜色之中,忍不住鼻子一酸,流下眼泪。

  叶连平是1964年来到和县卜陈村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因为在美国大使馆工作过的经历,他被下放至此,遭遇了很多不公待遇的他,在这里,却得到了村民们的照顾,他满心感激。

  1978年,在村民们的推荐下,叶连平去了市里马鞍山中学当老师,执教20多年,兢兢业业,退休那天,他哭的像个孩子:“我舍不得啊!”

  退休后,叶连平回到村子里,村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作业无人辅导,很多小孩子知道他在市里当过老师,都跑来问叶连平题目。

  随着问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叶连平有了一个新的想法:自己出资,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免费为孩子们补课,退休后也闲不下来,继续发挥余热。

  村民们常常说,叶连平抠死了,他的棉马甲,是60多年前从南京来的时候穿的,出门总是骑一辆破自行车,经常去镇子7公里外的菜市场买菜,还专挑别人不要的烂菜叶。

  叶连平对大家的看法并不关心,他只知道,多省出来一分钱,就可以多给孩子们买一个本、一支笔,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抠门,反而觉得,这钱就该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有一年,他的学生考上了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生,需要一台电脑,但因为家里困难,打算不要电脑凑合一下,叶连平知道这事后,二话不说,花了一万多给他买了一台电脑。

  每到周六周日和假期,叶连平都会自掏腰包,带着孩子们去博物馆、烈士陵园和科技馆这些地方,给他们讲国家的历史,激起孩子们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

  叶连平说,教师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首要,但根本还是要落到育人上。除了亲身的教育,他还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给了孩子们。

  为了资助更多的孩子上学,叶连平创立了“叶连平奖学金基金”,有困难的学生都可以申请,越来越的人知道了叶连平的事迹,也纷纷加入进来,常久明就是其中一位。

  当初叶连平虽然没能说服自己的父母,但常久明一直觉得,能够成为叶连平的学生,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叶连平在夜幕中远去的背影深深印刻在常久明脑中,辍学后,他发奋图强,终于在上海打拼出一番事业,现在是一家成衣公司的总经理。

  叶连平的事情曝光后,人民总是赞誉他为“照亮孩子们的一束光”,可叶连平笑着摆摆手说:“我哪有那么亮,充其量也就是个萤火虫。”

  如今,97岁高龄的叶连平依然坚持在讲台上,为留守儿童们的教育保驾护航,“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愿意当老师!”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