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战思维看女性电影:《好东西》拿不下三四线“摇摆州”

最后编辑时间:2024-11-20 20:21:59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在豆瓣9.1、业内友圈刷屏的当下,一位做宣发的朋友找到河豚君想拆解《好东西》的路径:“它第一只预告就靠‘结扎’‘男性原罪’等话题锁住了基本盘用户,但你看最近几只预告,则换成了‘都市情感’‘超好笑’等更普世的标签,也隐藏了锋芒,

  确实,舆论场上有两个《好东西》,一个好评如潮,豆瓣评分人数超6万,已超过票房1.5亿的《变形金刚·起源》,另一个猫淘想看不到9万,首日预售不到200万。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同温层朋友们的喜欢不一定能扩散出去。”一轮点映结束后,《好东西》导演邵艺辉也很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一周后,《好东西》二轮点映由北京上海扩大至64城,场次多了十倍,继续叫好不断,但对映前热度的影响仍然不大,猫眼单平台想看仍在4万以下。

  这种仅限于同温层的讨论,让人想起前段时间的大选,被主流媒体预测当选的哈里斯输给了不被看好的川普,社会的撕裂已经大到让民调失灵。类似现象同样表现在中国电影市场,一部电影想要同时吸引不同性别、年龄、社会阶层的观众变得越来越困难,每部电影都会拥有自己的核心票仓,甚至争取了一部分票仓,就会必然失去另外一部分。

  除了《好东西》,11月已经上映了三部类型各异的爱情片,没有节日档期效应,也没有流量演员加持,成为观察当下爱情片票仓分布的最佳窗口。

  《爱你很久很久》《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共同瞄准学生群体和三四线亿,台式纯爱输给晋江虐恋;《我谈的那场恋爱》和《好东西》都可以算女权主义“爽片”,前者为中老年打造“爱情童话”,后者凭借性别议题金句频出成为观众“嘴替”。

  有意思的是,小娱分析这四部电影,会发现他们恰好处于坐标轴的两端,一个是一二线女性看都市生活、女权表达,一个是三四线观众看青春虐恋,寻求情感共鸣。这几年本也是中国经济转折之年,不同年龄和文化阶层对爱情有了不同需求,甚至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定义,这种社会分化亟需业内警觉,并根据不同票仓的需求和深度进行新的革新。

  《我谈的那场恋爱》讲述一位高知精英女医生余笑琴(吴君如饰)丧偶后一直单身,偶然下载了网聊app,并被同样丧偶的“法国大叔”吸引,一步一步陷入“杀猪盘”组织的陷阱。另一面,“法国大叔”背后是人生迷茫的少年(张天赋饰),刚被女友甩,在欺骗余医生的过程中享受到掌控对方情绪的乐趣,又在相互接触了解中对受骗方产生同情,最后及时阻止对方产生更大的经济损失。

  娱乐资本论曾在中老年新娱乐消费报告中提到,中老年对短剧内容付费的需求是“被子女需要”和“被爱”。《我谈的那场恋爱》显然关注了中老年的情感需求,故事看上去像是一个小概率发生的爱情童线岁的余笑琴在与年轻“骗子”的交流中获得了情绪价值,从丧偶的思念和悲痛中走出,而且也没被骗到多少钱。

  由于女主设定是高知高收入群体,大部分中老年人群体无法代入。大陆电影市场 40岁以上观影人群比例仅占18%,大部分还来自亲子观影需求。而此片在香港地区获得中秋档冠军,票房1870万港元,一方面得益于主演粉丝加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香港地区中老年观众有更强的观影习惯和更长久的都市文化洗礼。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女权主义话题的讨论呈现出“议题热度高、舆论燃点低”的“泛舆论化”景象。

  上映后,《我谈的那场恋爱》也开始营销的#港女觉醒##恋爱脑是污名化#等话题,想贴近女性议题,比如有博主称余笑琴明知受骗后仍愿意将这段经历定义为“只是谈了一场恋爱”,体现了女性的主体性。但这种从具体故事上升女性主义话题的解读,更适合有深度阅读习惯的影迷,难以抵达更广泛的受众。

  《好东西》集中展现了当下女性讨论场域内方方面面的话题,甚至有人称其为小红书豆瓣微博女权主义话题集:单亲妈妈育儿、传统性别分工、母职绑架、求职歧视、恋爱脑、原生家庭创伤、家庭教育,甚至借王铁梅的职业身份延伸出报道空间缩小、网络暴力等线日,《好东西》豆瓣开分9.1。高口碑也是有原因的,比起同期的其他爱情片,《好东西》更贴近当下最主流的女性主义表达,也与豆瓣受众有所重合。

  从豆瓣“看过”人数占实际购票人次的比例来看,《好东西》和《爱情神线%遥遥领先。同期《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已有1亿票房,但豆瓣评分人数占比仅0.46%。

  中秋档的《出走的决心》也是女性主义影片,豆瓣评分也高达9分。首映礼现场的“破防男”吸引了一波热度,但舆论分裂也带来票仓的区隔,加上这种前期压抑最后觉醒的剧情,就如热议的“姜武演得没我爸好”,会让一些观众认为“生活已经够苦了,为什么还要去影院经历一遍”,最终票房落点在1.3亿。

  与《出走的决心》相比,《好东西》更偏喜剧表达,观感也更轻松。但《好东西》释出的第一个预告片中“男性结扎”“我们(男性)已经占据了太多性别红利”“是的,我们(男性)都有原罪”等台词,

  ,连导演邵艺辉也在担心大家都在自己的信息茧房内。二轮点映后,邵艺辉再次发文称《好东西》的想看和预售仍然很低。另外,《好东西》的不少笑点也有一定门槛。比如前夫在饭桌上大谈“上野千鹤子”“结构性问题”,需要对女权主义有一定了解才能看出其讽刺意味。影片中还有一些涉及电影人和电影节的影迷笑话,同样自带文化门槛。

  徐峥首先的价值是一个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其次其作为主视角也让其中的女性主义表达更加隐晦,加上持续的高口碑有利于观众进场。而《好东西》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上海,但主角都是“沪漂”,上海本地特色并没有前作那么明显。对比来看,《爱情神线亿,而《好东西》映前一周猫眼想看3.5万,淘票票5万,豆瓣开分后,想看人数也只增加了不到1万,高口碑能否真正带动后续票房依然难说,尤其在2024年这个城市分隔和性别对立更为明显的当下。

  学生人群对校园青春片有更多“共时性”的共鸣,台式青春甜偶故事仍然吸引着年轻的学生群体。2019年《陪你》24岁以下想看占53.7%,20岁以下的学生群体占到18.8%。时隔五年,《爱你很久很久》想看数据中20岁以下比例仍在20%左右。

  五年过去,从9000万到2000万的票房缩水也说明台式青春片票仓在当下因社会情绪的变化出现明显紧缩。

  去年《消失的她》就以“带恋爱脑的朋友去看”进行营销,获得35.23亿票房。这个现象,甚至被业内调侃为“舔狗经济”下滑,爱情片不行的现象。

  一周票房过亿的《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下称《不为人知》)就以“晋江虐恋大IP”为主要卖点吸引观众进场。原着是言情小说作者Twentine在晋江收藏量最大的一部现言小说,发表于2014年,讲述缉毒警陈铭生与文物修复师杨昭的BE爱情故事。

  虐恋大IP+名场面重现,《不为人知》映前预售3000万、首日6000万的成绩成为冷档期的黑马,如今过亿的票房也进入国产爱情片年度前五。从票房分布来看,

  当然,囿于电影篇幅有限和以及改编的要求,大IP改编也存在原着粉不满的风险。同时,这种虐恋故事最重要的卖点在于能否用极致的虐恋让观众哭出来,在映后差评中经常出现的一条是“带了一整包纸巾也没用”,虐恋不够虐,导致影片的次日票房出现腰斩,预测票房仅有1.2亿。

  像《爱你很久很久》这样的台式青春片,缺乏时代压力和社会竞争,触碰现实议题的可能性较小,更多还是传统的“纯爱”叙事,其发扬光大于小确幸的台湾,在大陆也只能在竞争较为温和的下沉市场和学生群体中,与有过类似经历的人群产生情感共鸣。

  《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这类电影需抓住原着粉需求以及虐恋的情感能量,在没有节日档期效应的加持下,原着粉的支持可以助力影片拿到高预售和高首日票房,但后劲则需要“虐恋”程度做得足够到位。

  而近年兴起的女性主义电影专注于议题的集中呈现,抓住了一二线都市女性的票仓,这些观众期待看到女本位电影,

  去年《芭比》在全球大卖14.7亿美元,被视为女性电影的一次胜利。但值得注意的是,《芭比》这样的大IP与类型化叙事,也只在国内卖了2.5亿,今年中秋档《出走的决心》同样口碑爆棚,打出“带妈妈去看”这种有强购票导向的线亿。未来女性主义话题电影在国内受众的进一步扩大,也需要伴随女性主义在受众群体中的认同度增加。

  在娱乐方式趋于多元、观影人次越来越少的当下,普通观众对电影的要求不止是“看一个故事”这么简单,爱情片缺少悬疑、科幻等类型片的“奇观”特性,需要更多故事类型或社会议题来连接和触达潜在观众,满足社交需要,成为情绪出口。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