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艺术家“2×二”集结讲述抽象艺术故事

最后编辑时间:2023-10-20 21:01:54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交汇点讯 追求纯粹的精神与形式表达的抽象艺术,时常在不经意间引发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10月14日,国际艺术交流项目《2×二》中德艺术展在南京拉开帷幕。中国艺术家谭平、李迪和来自德国的艺术家马丁·魏玛尔、本·胡布希共同展出30余幅抽象艺术作品。透过这些作品,艺术家们在感性和理性间寻找的哲思,不断引发观者情绪共振。该展将持续至2024年1月16日。

  抽象艺术的美,在不同的人那里有不同的理解,就如同“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站在艺术家谭平的画作《覆盖一号》前,大面积色块背后覆盖的内容,让人产生无限想象。在画作一角处的留白,不同于眼前的色彩、色块,不同的线条、颜色,让人不禁有种冲动,想打破想象、钻进画作中一探究竟。

  与谭平的画作一同展出的,还有一段其创作时的视频影像。透过这段影像,谭平在创作主题为“覆盖”的画作时,融入的色彩对比,以及利用重色做大面积的覆盖,产生的视觉空缺,并与被覆盖的线条形成平面的节奏统统展现在观者面前,“覆盖”之下不同线条与色块的流动感和柔软度,既有西方现代艺术的理性构成,又流露出东方艺术传统的空灵和静谧。近些年来,谭平一直在倡导在展出艺术作品时同步展出创作过程影像,“影像和画作都是作品,当它们放在一起时这件艺术品才完整起来。今天的艺术,既要有明确的结果,更需要一个生成的过程,我是将过程视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谭平说。

  在创作中时而陷入沉思,时而又果断下笔,艺术家的情绪及思考跃然眼前。有了影像的记录,艺术家李迪在创作作品《留白》时的情感表达淋漓尽致地呈现给了观者。他用铅笔在画布上勾勒时总是小心翼翼,每一次落笔都格外慎重,但是在使用橡皮擦创造线条时,却格外肆意潇洒。“绘画的过程是一种建立,是在做加法。当‘加’到一定程度不可能再加的时候,就会去寻找减法来消解它。”

  李迪告诉记者,经过40多年的艺术创作,如今他更加追求简单和自由,在艺术创作中回归心灵的原点。《留白》是李迪展出的作品,“用最简单的材料,铅笔、炭笔、橡皮也是一种可以做出震撼的作品的工具,亦能感受其中酣畅淋漓的畅快。”

  在本次艺术展中,艺术家马丁·魏玛尔发现,在观展的人群中有许多年轻面孔。他告诉记者,单从抽象艺术看,“中国的创意很年轻、很新鲜”。10年前,在北京的一所画廊,马丁·魏玛尔和谭平有过“一面之缘”,两人在艺术中的相同见解,让自己将创作的目光更加聚焦中国文化。移居北京后,随着教学生涯的开始,他在中国找到了自己的绘画之路,在对艺术史参照物以及时尚、美和流行文化的表面刺激的研究中,他将画家的感觉带到了画布上。

  “8年前,我注意到我的中国学生的名字,于是就将那些汉字绘制成了图画。”本·胡布希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用抽象艺术创作的汉字“本”。“艺术总是会装饰我们的生活。环顾四周、寻找生活、观察生活可以丰富我们的创作。”本·胡布希告诉记者。

  《2×二》中德艺术展由海尚艺术策展,旨在通过中德两国艺术家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两国艺术界的互学互鉴,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与拓展,不断推动着不同地域和背景的艺术家之间的对线×二》为主题,谭平给出了自己的理解,“选择‘乘法’而不是‘加法’是想通过一种倍数递增的方式,促进国际间文化的多维交流”。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