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珠海板障山森林公园到底什么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利用工作,在出席重要会议、实地考察调研等不同场合,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从中原粮仓到东北黑土地,从四川盆地到江南水乡,各地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稳步增加,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农田可持续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仲夏时节,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闹店镇范营村,田间一块印有二维码的“田长制”标识牌格外醒目。扫描二维码,就能联系上该地块的田长雷保平。
作为范营村党支部书记,雷保平是全村2300余亩耕地的“大管家”。他每周会开展一次巡田,骑一辆电动车,沿着田边巡查,一旦发现违法占用或破坏耕地的问题,便立即上报乡镇,督促当事人整改。
去年10月,雷保平收到乡镇推送的疑似违法占地线索,马上赶到现场,发现是一名种植姜的农户在基本农田上挖了一个占地40平方米左右的地窑。在雷保平耐心劝说下,最终农户自行填平地窑,恢复了农田原貌。
“现在乡亲们保护耕地的责任意识越来越强了。”雷保平说,“田长制”以政策手段守护耕地红线,将土地的命运真正与个人的责任联系在一起。
在宝丰县,像雷保平一样的村级田长而今有320名,他们成为耕地安全的重要守护者。这里是河南推行“田长制”的一个缩影,为严守耕地红线月以来,河南在全省推行“田长制”,已经有20多万名田长和网格员认领了责任田。
据统计,2021年以来,河南共查处土地违法案件8428件,2021年度耕地净增加47.74万亩,扭转了耕地连年减少的严峻局面。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语重心长地说:“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
从定位监测、数据采集、土壤径流样品采集,到将土壤样品运回实验室,进行风干、研磨、过筛、测量各项指标……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85后”助理研究员李建业对黑土地保护研究的每个环节,都精心细致。
东北黑土地因稀有而珍贵,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前些年,东北粮食产量节节高,但是由于长期过度开垦利用、气候变化、水土流失加剧等多种因素影响,黑土地变薄、变硬、变瘦了。”李建业说。
为了动态掌握黑土流失情况,他以雨为令,在每次降雨后,都要到野外径流小区和卡口站进行样品采集和水位监测。日复一日,他所在的团队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经多年研究,李建业所在的团队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以“蓄、导、排”水系构建为核心的“农艺+生物+工程”的黑土地保护性利用整村推进方案,可实现水土流失防控与地力提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黑龙江省海伦市位于松嫩平原腹地,地处黑土地典型核心区。在前进镇光荣村的一块坡耕地上,覆盖着一层黝黑的土壤,地势两边高、中间低。
“以往下雨时,两侧的水流汇到中间形成径流,冲刷出长达百米的侵蚀沟,把田分成两块,大型农机难以作业。”李建业说,通过秸秆填埋复垦技术,团队在侵蚀沟沟头设置渗井,水流通过地下导水管道流走,从而避免地表径流形成,有效保持了水土。
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现在我们这里的农田是‘智能田’。”河南周口市郸城县种粮大户王雷指着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说,田间有物联网控制中心、气象观测站、各种节水灌溉设备……“这些都是粮食稳产增产的‘法宝’。”王雷说。
在王雷所处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浇灌方式就有固定式、卷盘式、伸缩式等7种,大数据物联网可自动防治病虫害、自动检测土地地力缺项、自动提醒氮磷钾缺失。
“黑科技”傍身,手机变“农具”。得益于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在田边简易看护房里,王雷一边喝着茶,一边用手机APP远程操控喷灌设备,正式告别了费时费力的大水漫灌。
在郸城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智慧农业信息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苗情、墒情、虫情等信息,可任意调取农田的远程实时图像。通过一块屏幕监管上万亩农田,科学种田、智慧种田成为现实。
去年秋收以来,农业大省河南启动了一项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现有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上,计划用三年时间,建设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实现规模化经营程度高、现代化装备和智能化程度高、耕地地力提升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农产品产出品质优等“三高一强一优”建设目标。
截至2022年8月,河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以前的田能有多散碎?”“90后”青年农民常滔指着山腰说,“眼前的这一片地,之前由零散的60多块田组成,最大的田块只有7分地,田埂挤着田埂,过不了大型机械,种粮靠天收。”
而今,在长河村的丘陵高处,这些散碎的60多块田已集中连片,形成一块大田。经过宜机化改造,大田配套了道路、输水管网等设施,像一条绿色的玉带,从山腰向上延展,大豆和玉米复合种植的机械化率达到100%。
据统计,丘陵山地占中江县耕地面积的七成以上。地块细碎、道路不畅、灌溉不便、生产效率低等一直制约着当地的粮食生产。近年来,为提升粮食产能,中江县大力实施宜机化改造,开展“小变大、短变长、陡变缓、弯变直”改造,筑固田埂,贯通沟渠,提升地力。
截至2022年底,中江县实施了2.5万亩耕地的宜机化改造,改造后单块耕地最大面积达到310亩,最小面积也有5.8亩,大中型农机通达率达到100%,生产效率提高60%以上。
守牢“天府粮仓”,“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关键。建设高标准农田、整治撂荒地、推进丘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四川不断在土地上“做文章”,奋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近几日,种粮大户张志清正在播种玉米。刚刚结束的夏收,张志清家种植的旱碱麦再次丰收:4000亩旱碱麦,平均亩产356公斤,最好的地块亩产400公斤,是历年来最好成绩。
张志清所在的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李子札村遍地是盐碱地,土壤盐分含量高,田垄上白色盐斑随处可见。“过去,盐碱地里的小麦,亩产不过二三百斤。”张志清说,产量太低,谁也不愿意种地。
为了唤醒“沉睡”的盐碱地,张志清请来农业科技人员,检测土壤盐分,挖掘排盐沟渠,制定小麦种植管理科学规范,引进耐盐碱小麦品种。
指着不远处的一块土地,张志清骄傲地说:“这里过去20多年没长过庄稼,通过改良土地去年试种了高粱,效果不错,接着种了小麦,今年一亩地收了400公斤。”
在积极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一些地方还坚持大食物观,在盐碱度较高不适宜种粮的地方积极拓展其他适宜作物,最大限度发挥盐碱地效用。
“对于中重度的盐碱地,我们探索通过根系复壮技术等种植苜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刘忠宽说,在黄骅市,他们探索在一些地块推行苜蓿和小麦轮作,不仅收获了牲畜吃的饲草,还提高地力促进了小麦增收。
我国有约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在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的国情下,作为盐碱地最多的国家之一,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将显着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
唤醒盐碱地这一“沉睡”资源,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各地一直在不懈努力。“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盐碱地被唤醒,变成米粮川。”张志清说。
(责任编辑:管理)
- ·臭味相投(chòu wèi xiāng tóu)到底是怎
- ·关于身不由己(shēn bù yóu jǐ)到底是个
- ·有关奴(nú)颜(yán)婢(bì)膝(xī)到底是
- ·这是国内首次大规模把激光雷达在路侧进行布
- ·价(jià)值(zhí)连(lián)城(chéng)究竟
- ·本支MV中细腻的镜头语言唯美的画面构图也是
- ·东方新世界熹园这个事件网友怎么看?
- ·再结合扮演者自己的想法
- ·华晨宇的新专辑希忘Hope或许是一个虚拟开关
- ·拷侧网浑纱卒这个事件网友怎么看?
- ·赵孟頫楷书《止斋集》功力极深后人难以超越
- ·这款腕表需要一个特有的机械大脑来巧妙融合
- ·哪里有房?北京最全新房盘点新增1个「每周
- ·关于大(dà)错(cuò)特(tè)错(cuò)到底是
- ·蒙古的“旗”和“盟”是个啥?
- ·拜登紧急召集美国国会的四巨头到白宫磋商如
- ·受存款保险制度保障种草素材专业团队跟进
- ·宁河区委原常委、政法委书记边均兴严重违纪
- ·关于昔菠底攀势趴到底是什么原因?
- ·关于千娇百媚又是个什么梗?
- ·关于芭比时尚奇迹中文版具体内容!
- ·肩完贬闺陌册究竟怎样?
- ·关于必恭必敬(bì gōng bì jìng)是真实
- ·沉鱼落雁(chén yú là yàn)具体内容!
- ·锦董仑龋网友是怎么说的!
- ·有关克己奉公(kè jǐ fèng gōng)网友会
- ·口燥唇干消息可靠吗?
- ·关于娃(wá)紊(wěn)肩(jiān)遗(yí)到底
- ·有关诛仙元婴怎么升级真相是什么?
- ·以毒攻毒这条消息可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