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院士”横行背后有真问题

最后编辑时间:2025-08-19 13:40:32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近日,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因为一个名叫苏文的人引发了一场风波。他顶着“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头衔,自称是“苏辙第41代后人”,但随着相关各方的回应,舆论发现他的诸多头衔都“查无实证”。

  不仅如此,苏文在2022年与河南平顶山的郏县县政府签订协议,宣称将投资33亿元打造郏县东坡书院综合体建设项目,如今也“无疾而终”。8月18日,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对此事发布通报称,郏县确实存在对企业前期考察不深入、重大项目论证不充分、对网上查询显示的苏文“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等身份未核实问题,对郏县营商环境和政府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通报表示,有关部门已责成郏县东坡书院和郏县三苏研究院提交注销申请。

  苏文身份造假,只是近期诸多“假专家”事件中的一起。再加上此前自称“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阮少平,公开承认“我的国务院参事聘书是假的”的余鹏翔,给网友一种假专家“你方唱罢我登场”、集体现出原形的观感。但其实,假专家年年有、一直有,只不过最近媒体集中曝光了一批而已。都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可这些明显且不难查验的“虚假头衔”,却在现实中横行多年没被发现,依然让人困惑:是“求真”有那么难,还是有人宁愿难得糊涂、假戏真唱?

  究其缘由,首先,“假院士”“假专家”和那些为其搭台和背书的组织或机构,看起来是“一个真敢装,一个真敢信”,但有时候底层逻辑却是相互需要、各取所需,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前者要的是“一个表演的舞台”,为的是迎合个人虚荣,或借机牟取个人私利。后者要的是“专家为其站台”,只要能够撑足场面,办好相关活动,能让领导满意,其他不重要,甚至还出现了有关方面明知相关专家是假专家却依然要邀请的奇葩情况。他们的理由竟然是“真专家想请也请不到”。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也容易形成利益媾和,自然也没了投诉和举报的动机,或者“看破也不愿意说破”。

  其次,相比于其他违法违规行为,假冒专家学者的社会危害性没有那么明显,社会群众感受不强烈、厌恶度不高,这就使得相关行为的隐蔽性比较强,违法越轨成本也比较低。也正因此,为“假专家”搭台和背书的组织或机构,也多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理,对身份有疑云的专家们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意扮演“把关者”的角色,或许习惯于将责任外推。再者,社会长期存在“头衔崇拜”以及相应监管机制缺失等问题,也都为“假院士”“假专家”的出现提供了滋生的现实土壤。

  可事实一次次证明,这些“假院士”“假专家”,或许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就以苏文事件为例,他的“假院士”头衔明明如“皇帝的新衣”,一眼就能看穿,但却把一个县政府玩弄于股掌之中。虽然相关项目最后“流产”,看起来当地“没啥损失”,但实际上经过这么一场闹剧,已对当地政府的公信和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且很难消弥。

  对“假院士”“假专家”说不,全社会应该认真起来。相比于普通公民或者社会企业,政府部门更需擦亮“火眼金睛”,多加警惕和防范,要从调整心态开始,拒绝浮躁、急功近利,在求真务实中触及“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奥秘,避免招商引资、文化保护等行动被急功近利思维带偏。更要清醒认识到,如果被“假冒专家”牵着鼻子走,不仅不能得偿所愿,一旦造成实质性伤害,连后悔药都没得吃。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