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改好思路和技术也得跟上”(秋收进行时)

最后编辑时间:2025-09-23 13:08:30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啥叫“画了花”?正常来讲,同一片田,水稻应该长势整齐、色泽均匀。但今年6月,任永这片刚改造完的田裡,离灌溉口近的稻苗又黄又矮,与其它稻苗对比鲜明,远远望去,稻田就像“画了花”似的,这和他预想的可不一样。

  去年,普阳农场通过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规模化格田改造,任永的154亩水田在其中。推土机铲平、激光平地机校准、卫星平地仪监控,原本高差有20厘米的地块,被平整到5厘米内﹔52条旧田埂,也被全部铲除,还新增了7亩有效种植面积。

  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机好走。过去,这154亩地插秧要雇6个人干3天﹔现在大马力智能插秧机畅通无阻,隻需3个人,1天半就能完工,柴油用量也从7桶降到4桶。“人工、燃料,一年能省1.5万元。”任永心裡美滋滋。今年,他格外上心,盼着秋季丰收,直到地裡“画了花”。

  “要是稻苗长不好,產量估计得低一成。”任永清楚,长势参差不齐会让矮秆水稻照不到光、吹不到风,还可能生病虫害,放任不管,麻烦就大了。

  不到半小时,周伟就背着工具箱赶来。他把测温仪插进灌溉口的水中,上面显示“10摄氏度”﹔又走到田间测试,水温却有25摄氏度。

  “温差15摄氏度,太大了。”周伟说,格田扩大后,一边是晒热的田水,一边是从地下抽上来的冷水,热量不同,苗儿肯定长不齐。

  “新改造的田,就别用老法子浇啦。”周伟带任永来到智能灌溉口旁,“用手机就能操作,啥时候浇、放多少水,手机上设置好,自动出水,不用人管。”

  说着,周伟指导任永打开“北大荒农服”程序,154亩地显示在屏幕上的卫星地图中。点击“智能灌溉”,选择“02:00—09:00”时段,再输入所需用水量,最后“下发指令”。

  “赖我,这5个智能灌溉口去年就装了,一直没在意。看来,稻田改好,思路和技术也得跟上。”任永说。

  截至去年底,黑龙江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1.2亿亩,居全国首位,佔全省永久基本农田的59.1%。而随着农田改造,一些新问题冒了出来,像任永遇到的这种情况时有出现。普阳农场负责人介绍,针对大田水温问题,10余名农业技术员连续一周监测水温、土壤湿度在不同时段的变化,為“凌晨灌溉”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问题解决,任永心裡踏实了。154亩地,今年產量预计能提升1.3万斤,按当前价格算,多收入1.5万元﹔新增7亩地,又多了1万元﹔再加上节约的1.5万元,总共能多赚4万元。摩挲着粮堆上的谷粒,任永咧嘴笑了。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