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来乡镇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最后编辑时间:2023-09-27 19:53:11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乡镇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一级基层政权,乡镇干部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生活在群众当中,担负着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重任。

  可为什么乡镇基层无法留住人,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女孩子都想进县城,但凡有能力或者有关系的,都在想方设方调离乡镇,有的宁愿长期借调不升职也要待在县里,至少能顾上家庭、孩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一个部门对应县里好几个职能部门,年轻干部在乡镇工作常常是身跨多个部门,从事多个工作,乡镇作为直面农村、普通群众的一级政府,各类矛盾纠纷多,群众思想工作压力大。上级安排了一项工作,领导总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制定更严的标准,拿出更实的举措,否则就是对上级工作的不重视。

  面临上级的考核、工作的压力、群众的不理解,不断的冲击基层干部的身心,乡镇政府也是权力最小、事情最多的政府。应该说,乡镇处于行政层级的末端,县里所有部门的考核任务都往乡镇压,最早开始卷也越来越卷,不管是哪个层级的卷,最后的落脚点都在乡镇。

  在最基层,活最多,可往往福利却最差,除了江浙粤部分地区乡镇基层收入有可能倒挂外,绝大多数地方,乡镇公务员收入最低。部分地区虽然有基层补贴,差不多都能拿到1000多块钱以上,但相比回城,这点补贴实在没什么诱惑力,很是鸡肋。况且这些补贴都实实在在花费在来回的开车加油上,基本没有剩余。在基层下乡入村,除了书记,镇长主要领导以外,都要开自己的车,私车公用是必须的,否则就没法开展工作。再就是居住地与工作地点的分离,带来身体上的疲劳和“两地牵挂”。

  乡镇工作人员大多居住在县城,与其工作的乡镇有着近则十几公里、远则几十公里的距离,往返于县城与乡镇之间,给乡镇干部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外疲劳”,有的偏远乡镇,有可能一周都回不了两次家。更何况现在很多地方基层动不动就加班值班,尤其是考了一个异地的乡镇,晚上要独自在一个远离闹事、人生地不熟的村镇,感受着孤独与寂寞。而且领导和同事都知道你住单位里,让你帮忙值班办个事,你还不好往外推。

  即使是本地干部,“两地牵挂”问题成为乡镇干部的最大“心病”。身心分离”的现象十分普遍:惦记孩子的作业、惦记父母的病情、惦记爱人的饭食等,都一定程度上给基层干部带来了精神焦虑。每周都要进行数据比拼,各条线上动不动就来督查,纪检部门也要开展专项督查。各村的会计忙得飞起,党建办的姑娘小伙子几乎每天加班填报表。上级要求万事都要列台账,处处留痕,一天一报,一周一报,一月一报,事无巨细都要有,即使台账上写个0,你也要报送零台账!做什么事情都要留痕。形式主义已经成为基层工作的最大阻碍。已经成为基层工作最大的敌人,让基层苦不堪言。

  基层工作不就是喝茶看报,日子肯定过得比普通老百姓滋润。实际是乡镇工作繁重琐碎,“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摆个桌子就是办公室,如果赶上信访、维稳、防汛、防灾等工作,精神高度紧张,加个床就是卧室”“24小时待命”“白加黑5+2”“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日休息不保证”……这些广泛流传在基层干部中的调侃段子,折射出基层干部工作生活压力的真实状态。使得刚入职的年轻人落差很大。

  乡镇只是一个正科级行政单位,一把手不过是一个科级干部,很多人努力一辈子也只能干到一个副科。不过随着国家倡导基层政府“留住”和“用好”乡镇干部,乡镇干部也会慢慢香起来的,比如涨工资,也许涨工资的幅度还不足以弥补在乡下的不足,但涨工资总不是坏事。对于调不走的干部,涨工资就是一种最大的安慰,还有一个好处是如果有望提拔,争取仕途,捞取基层履历资本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些真心话:既来之,则安之,为啥你当初选择乡镇,说明你的能力是和周围的环境相匹配的,过了服务期也可以参加遴选,上升的路也一直通着,年轻人一定要参加遴选。但是最后阴差阳错没走的了,也不要怨天尤人,没用,只会徒增自己的烦恼痛苦。既然自己选择了基层就要扎根基层,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毕竟乡镇想要发展也真正需要一些为民服务的好干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