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斯瓦之战:蒙古骑兵在叙利亚的最后一战却把大汗气的鼻血直流

最后编辑时间:2025-08-20 14:53:52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从13世纪中叶开始,随着旭烈兀的西征,蒙古人迅速扩展了他们的势力范围,直至叙利亚。这一时期,蒙古人迎来了自西征以来最为强大的对手——埃及的马穆鲁克骑兵。1260年,蒙古军队在与马穆鲁克军队的对抗中惨遭失败,从此两国之间展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

  这场漫长而艰苦的战争,对蒙古骑兵的威名造成了沉重打击。过去所向披靡的蒙古骑兵,在与马穆鲁克军队的多次较量中屡屡败北,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无数骁勇善战的蒙古游牧骑士死于战场,令蒙古帝国的西征陷入了困境。经过数次失败后,双方的冲突持续加剧,直至1303年,蒙古人再度发动对马穆鲁克的最后一场大规模进攻。

  这场决定性战斗的爆发地是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南部的基斯瓦市,史称基斯瓦之战。发动这场进攻的蒙古领导者是伊尔汗国的第七任统治者——合赞汗。此前,合赞汗曾两次远征叙利亚,但都未能取得显着成果。然而,在蒙古历史上,合赞汗的评价却颇为高。作为成吉思汗之子拖雷的后代,合赞汗自幼受到了严格的宫廷教育,既深具军事才能,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尽管年仅32岁的合赞汗有着远征的雄心,但由于身体状况欠佳,他无法亲自带领军队出征。最终,他将指挥权交给了自己忠诚的大将库特卢沙。库特卢沙来自蒙古的曼吉特部,自成吉思汗时期就为黄金家族效力。他的父亲莽忽台那颜更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得力助手。接到命令后,库特卢沙迅速组织了两万多名士兵,踏上了征途。除了蒙古士兵外,还有一些亚美尼亚人也加入了这支队伍。

  蒙古军队的动向引起了叙利亚民众的恐慌。阿勒颇和哈马的百姓纷纷逃往大马士革避难,整个城市都充满了不安的氛围。由于对蒙古军队的恐惧,一些百姓甚至建议直接投降。然而,马穆鲁克王朝的副苏丹——切尔克斯人拜巴尔斯二世当时正驻守大马士革。得知蒙古人来袭后,拜巴尔斯二世迅速派遣信使前往开罗,向苏丹纳西尔请求增兵抵抗蒙古人。

  起初,纳西尔对是否出兵表现出犹豫,然而在马穆鲁克王朝着名学者伊本·泰米叶的劝说下,纳西尔决定派遣增援部队。他不仅建议士兵们在斋月期间可以进食,还亲自参与了增援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士气。马穆鲁克军队最终集结了约两万人,其中既有马穆鲁克骑兵,也有来自贝都因部落的游牧骑兵。

  增援部队的指挥官撒拉尔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原是卫拉特蒙古人,在1277年的埃尔比斯坦战役中被俘,被马穆鲁克人收养并参军。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撒拉尔迅速晋升,在战场上屡建战功。撒拉尔亲自带领的增援队伍,在4月19日赶到了大马士革南郊,准备与蒙古军队决一死战。

  次日,双方军队在基斯瓦市南方的马尔吉萨法尔平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刚一交战,库特卢沙便指挥蒙古骑兵发起猛烈的冲锋,试图摧毁马穆鲁克军队的右翼。在蒙古骑兵的强大攻势下,马穆鲁克右翼的士兵损失惨重,甚至出现了溃逃的情况。然而,撒拉尔和拜巴尔斯二世迅速指挥左翼军队加入战斗,贝都因骑兵也参与了战斗,局势瞬间发生了变化。

  尽管蒙古军队在一开始占据了优势,库特卢沙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带领着自己的卫队爬上一座山丘,想要俯瞰战场,享受胜利的果实。然而,他没有意识到,撒拉尔和拜巴尔斯二世已经组织起反攻,马穆鲁克军队逐渐稳定了阵脚。与此同时,蒙古军队的右翼在缺乏指挥的情况下变得混乱。最为致命的,是一些马穆鲁克骑兵注意到库特卢沙在山顶上,迅速围攻了那座山丘。

  经过一场激烈的山地战斗,尽管库特卢沙的卫队顽强抵抗,仍然无法阻止包围网的收紧。库特卢沙无法通过通讯指挥前线的蒙古骑兵,这让蒙古军队陷入了被动局面。随着夜幕降临,双方暂时停火,而库特卢沙仍被困在山丘上。第二天,马穆鲁克军队故意在包围圈中打开缺口,诱使蒙古军队突破。在这场搏命的突围中,蒙古骑兵遭遇了马穆鲁克骑兵的猛烈反击,伤亡惨重。

  随着战斗持续到中午,库特卢沙认识到自己已经无力回天,最终命令全线撤退。但就在撤退过程中,蒙古军队又遭遇了马穆鲁克骑兵的追击。根据历史学者塔基尤丁的记载,库特卢沙在回到伊尔汗国后向合赞汗报告了战败的消息。合赞汗悲痛欲绝,气愤之下当场鼻血直流,身体状况急剧恶化,最终于次年去世。

  而在马穆鲁克军队胜利的消息传回大马士革后,苏丹纳西尔兴奋不已,立即动身前往庆祝胜利。开罗的街头也弥漫着胜利的气氛,来自各地的歌手和舞蹈家聚集一堂,庆祝活动持续了好几天,成为历史上一段辉煌的胜利之象征。

(责任编辑:管理)